“课程思政”视域下的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探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日语课程的教学实践 “课程思政”视域下的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探析

“课程思政”视域下的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探析

2024-06-03 09:5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课程思政”视域下的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探析A Probe into the Teaching of Preschoo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urse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OI: 10.12677/VE.2021.101006, PDF, HTML, XML,  被引量 下载: 740  浏览: 4,040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骆明月:山东英才学院,山东 济南 关键词: 学前教育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Preschool Education; Course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摘要: “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途径。本文在课程思政教育的视域下,结合“学前教育学”课程特点,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剖析了学前教育学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Abstract: “Course-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to implement enhancing morality and fostering talents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urse-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eschool pedagog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actical path of preschool pedagogy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ractice from the aspects of teaching objectives, teaching contents,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文章引用:骆明月. “课程思政”视域下的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探析[J]. 职业教育, 2021, 10(1): 40-43. https://doi.org/10.12677/VE.2021.101006

1. 引言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战略举措,学前教育学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如何充分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并在教学中结合专业知识灵活渗透思政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者们对于“课程思政”概念的界定不尽相同,但一般都认为“课程思政”既不是增设一门课程,也不是开设一项活动,而是一种教育理念,这种教育理念是通过教师有效的引导、发挥各类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在各类课程当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使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在育人上同向同行,实现对学生的立德树人教育 [1]。“课程思政”其实质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通过深入挖掘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的德育因素,在学科专业知识的教学过程中灵活的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促进教书和育人的有机结合,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本文认为“课程思政”理念的落地和实效的发挥,要在“课程思政”理念指导下结合专业课程特点对课程进行全方面的改革,即围绕“课程思政”目标对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进行系统设计。

2.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课程思政”目标的厘定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以培养幼儿教师为主要任务,课程作为实现培养目标的载体,其教学目标的制定应以幼儿教师专业素质标准为参考,《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提出的“幼儿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及“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等方面的具体要求,都表明作为幼儿园教师不仅要具有专业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具备专业理念和师德,这是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幼儿教师培养中的具体体现和有机结合。

确立正确的专业理念与师德是教师职业的基本准绳,涵盖了“爱国守法、爱岗敬业”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元素,这与“课程思政”的本质一致。为更好的践行课程思政,首先需要将这些元素融入课程目标,“课程思政”育人目的的实现不仅要重视基本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实现,更要注重专业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而这一目标的确立则需要结合社会需要、时代特点和课程的社会价值属性加以确立。具体到学前教育学课程则可以从激发学生学为人师的职业理想和信念;引导学生初步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逐步确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和教师观,把对家国的爱、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坚定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等方面加以确立。

3. 教学内容

课程建设是高校教学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提高教学水平、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课程建设是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教育创新的重要途径 [2]。“课程思政”改革,重点是结合课程特点,围绕“课程思政”目标,挖掘课程内容的思政元素,对教学内容和实施方案的再设计。

结合《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学前教育专业及学前教育学课程的特点,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课程思政”的内容进行挖掘和建设。首先,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课程思政”内容的设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内容,与教师专业素质标准中的职业理念与师德是相通的,学前教育学可在相关内容中进行挖掘和渗透。例如,在学前教育理论章节可以结合陈鹤琴等老一代学前教育家的教育实践进行“爱国主义”“爱岗敬业”等育人教育,引导学生将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融为一体。其次,结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进行“课程思政”内容的设计。引导学生树立教师职业的理想、信念,自觉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励志争做“四有”好老师。例如,可以在学前教育基本要素部分,针对教师职业特点、职业职责及专业素质要求等内容结合实践案例,渗透职业理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4.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有效手段,选择与使用教学方法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其中课程的目标与任务是影响教学方法选择的重要因素,学前教育学“课程思政”目标主要在于引导学生初步形成科学的教育理念,坚定从事教师职业的理想和信念,树立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的价值追求。因此,相对于以往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实现“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必须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上有所变化。结合学前教育学课程特点和“课程思政”的目标要求,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强调体验式、参与式的特点,注重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观情感体验,用“春风化雨”的教育方式启迪学生,潜移默化的实现立德树人任务。本文认为可以充分运用榜样示范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4.1. 榜样示范法

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和学生的“向师性”特点,要求教师必须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用自己对教育事业和对学生的爱感染和影响学生,实现师德示范和引领。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表现出的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责任感,精心备课,用心上课,能够尊重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宽容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这些会使学生耳濡目染作为一名教师的高尚情操。

4.2. 讨论法

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以启迪学生思考,获得知识和形成认识的过程。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中可结合教学内容设计适宜的讨论话题,灵活选用小组讨论、集体讨论、辩论会等形式,引导学生在积极思考与交流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教授儿童观这一内容时,让学生以“如何认识儿童”为主题进行小组讨论,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正确儿童观的理论知识,而且能够使学生在深入思考和讨论中加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丰富感性认识,提高对理论知识的认同感。

4.3.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引导学生对学前教育领域的典型案例进行剖析,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认识。这一教学方式具有较强的体验式、参与式的特点,有利于结合理论知识的教学丰富学生的主观情感体验,更好的实现课程育人价值。例如,讲解幼儿园环境创设内容时,可以结合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具体案例进行“关爱幼儿,促进幼儿发展”的师爱的教育。

4.4. 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包含特定的具体场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实际而赋予一定感情色彩,使学生置身其中,并能引发思考和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 [3]。“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说教,而要通过一定方式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运用情境教学法,结合课程内容需要引入或创设以形象为主体的,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教学情境,以实现陶冶情感,启迪思考,深化认识的目的。例如,在讲解幼儿教师职业素养时,结合“虐童事件”的视频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教师职业理念与师德的重要性。

5. 教学评价

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对于课程育人价值的实现有重要意义,对学生学习质量与效果的评价不仅涉及学生专业知识与能力的提升方面,而且应融入“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评价,综合利用多种方法,注重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结合,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结合,构建全面的、符合“课程思政”特点的学习质量评价体系。

本文认为“课程思政”视域下的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的评价,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第一,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在评价主体上,应以教师评价为主导,学生自评与互评为辅的方式开展评价。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在评价的内容、标准和价值取向上给予学生引领和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参与对自己及同学的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评价有多种方式。例如:教师可编写包含“思政元素”的学生学习质量自评调查表和同伴互评调查表。第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与相对客观的智育评价比较,德育评价无法像智育评价那样简单通过考试、问卷调查等方式实现对学生品德各方面的客观测评 [4]。对学生“课程思政”学习效果的评价应贯穿教学全过程,运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在过程性考核和期末考试中采用适当的方式设置相应考核内容和项目。强化过程性考核,运用观察法、作品分析法、讨论法等多种方法考察并记录学生学习效果;期末考核中渗透对德育因素的考察。第三,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在评价内容上,强调对评价对象的各方面进行全面考察。以往教学评价主要关注对课程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评价,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考察不足。对于“课程思政”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恰恰要求补齐评价内容的短板,在课程学习的全过程加强对学生学习态度、专业理念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考察。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战略举措,学前教育学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结合课程与学生特点进行“课程思政”建设,使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助力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基金项目

山东英才学院2020年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思政教育融入高校课程的研究与实践——以学前教育学课程为例。

参考文献

[1] 康雅丽.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原则与路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石家庄: 河北科技大学, 2019. [2] 刘方. “省情教育+”模式融入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研究[J]. 长春大学学报, 2020(11): 126-128. [3] 王海燕. 情境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延安: 延安大学, 2016. [4] 王烨晖, 辛涛. 当前我国德育评价的困境与出路[J]. 中国德育, 2015(11): 24-27.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